要點
- 只有收到官方許可後才可返回家中,並採取防範措施,避免結構損壞、電氣危險及野生動物。
- 在開始清理前,記得記錄所有損壞情況,以便申請保險理賠,並查詢政府計劃中的財務援助。
- 快速除去家中濕氣,以防發霉,並對所有表面進行消毒,清理時穿戴防護裝備。
- 復原需時:如有需要,尋求心理健康支持,依靠社區聯繫,並幫助周邊需要幫助的人。
如果你經歷嚴重風暴或水災後,希望生活盡快回復正常是人之常情。但安全最重要。
安全回家
如需撤離,請務必在獲得緊急救援服務(簡稱 state emergency service SES)的正式許可後,才可返回住所。
在返回住所前,請預先準備必需品,包括可長期保存的食物、瓶裝水、現金、已充電的電話、手提電筒、電池及清潔用品。切勿駕車穿越積水路段,並須提防倒塌樹木及電線等潛在危險。
入屋前,先目測屋外結構是否有任何損毀,確保安全才入屋。確保關閉電源及煤氣。
安全進入家中
新州緊急救援服務的社區聯絡官 Dorothy Tran 建議,切勿急於打開任何電源,開啟任何電源前,先由合資格的電工進行全面檢查。
為免受傷,應穿著不易滑落的嘅鞋、手套,以及由厚布料製成的長袖衣物。
此外,要留意突如其來的「屋內生物」—水災後,鳥類及青蛙等動物可能會跑進屋內避難;如發現蛇或蝙蝠,應交由專業人士處理。

盡快清潔預防霉菌,消毒所有曾接觸過洪水的表面及穿戴防護衣物清潔。 Credit: Glenn Hunt/Getty Images
保險及財務支援
如果你有投保,在開始清理前,請務必紀錄所有損毀情況。拍攝照片及影片,並詳細記錄損失項目。
「在處理索償過程中,亦可按需要陸續加入其他損毀項目。」
有些保險公司會提供快速賠償,以應付臨時住宿或食物損壞等必需品。
事後清理:分秒必爭
所有曾接觸過洪水的表面都需要徹底消毒;任何曾接觸過洪水的食物亦應即時丟棄,切勿食用。
Dorothy Tran 解釋「所有曾接觸過洪水的表面都需要徹底消毒;任何曾接觸過洪水的食物亦應即時丟棄,切勿食用。因為洪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,當中可能包括化學品,甚至是人類或動物的排泄物。所以,這些物品應該全部丟棄;如有必要保留,則必須徹底清潔和消毒後才可再次使用。」
將精神及生理健康放首位
霉菌會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。急症科醫生兼公共衛生及災難應變專家醫生(Dr Lai Heng Foong)警告,某些群組如哮喘患者,特別容易受到影響。
她亦提到洪水後的其他健康風險。
「例如進食受污染食物而引致的腹瀉與嘔吐、因使用發電機不當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仲有蚊媒傳播疾病,例如羅斯河病毒(Ross River virus)、巴馬森林病毒(Barmah Forest virus),甚至曾出現過日本腦炎的個案。

你亦可透過參與本地機構的義工服務,或向紅十字會等救援行動捐款,協助他人渡過難關。 Credit: Dan Peled/Getty Images
「很多人以為災難發生後,只需幾星期或幾個月便能恢復到災前的生活。但根據經驗,這個過程遠比預期更長。大家同時面對多方面的壓力—例如學校停課、與保險公司交涉、申請不同的援助金、又或者只是清理住所的工作。」
社群的力量
災後主動關心左鄰右里能帶來莫大幫助與慰藉。
佩利表示大家彼此守望相助,是應對災後生活的關鍵。
Andrijana Miler 最近在新州北部經歷了人生中首場熱帶氣旋,她深受社區的凝聚力所感動。
「我們在 Ocean Shores 的 Facebook 群組中,大家會分享街道上的最新情況、哪裡有水、網絡、誰有需要為孩子或奶粉尋求幫助。如果有人要外出,也會更新哪裡有倒下的樹,甚至拍照分享。那是一種持續的連繫,讓人感到彼此相連。」

除了穿戴保護衣物外,若需使用強力化學品或清理霉菌,亦應佩戴呼吸器以保障健康。 Credit: Dan Peled/Getty Images
你可以如何出一分力?
你可以透過參與本地機構的義工服務,或向紅十字會等救援行動捐款,來支援有需要的人。
有時最簡單的行動卻能帶來最深遠的影響。
佩利表示:「援助不一定是物資或金錢上的捐贈,更可以是發自內心的關懷,真誠地陪伴與傾聽他人的感受與憂慮。」
如有感到困難,請聯繫你的家庭醫生(GP)或遠程醫療(Telehealth)
精神健康的支援也可致電:
「生命熱線」 Lifeline (13 11 14)
Beyond Blue (1300 22 4636)
Kids Helpline (1800 551 800)
訂閱或追蹤解「識」澳洲 Australia Explained 播客,以獲得更多關於在澳洲安頓新生活的寶貴資訊及貼士。
SBS 中文堅守,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、公正、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。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。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,或透過收聽直播、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。